中国的骂人史

written by oneman233
2015-12-26

《史记》里写甘罗,十二岁成秦相,他第一次接受的任务是劝张唐去燕国当丞相。起初吕不韦不信他,说:“去,吾自身请之而不肯,汝焉能行之”,满是嘲讽的意味。

这里这个“去”,在今天来讲比较接地气的翻译就是“滚”。但是老师上课时讲,为了得体,做卷子的时候这个字必须翻译成“一边去”。我有点不理解,因为得体不如裸体。

这么多年过去了,一个“滚”在大江南北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形式。比如东北人讲“滚犊子”,上海人讲“滚逑”,四川人讲“滚你娘的”。尽管叫法不同,它们非常顺口的特点并没有改变,用来表达愤怒的作用也仍然明显。

中国有一条通用的骂人话:“二百五”。这话来自古代,那时候五百铜钱叫一贯,又叫一封,二百五就是“半封”,与“半疯”谐音。现在虽然没了铜钱,这骂人的话却流传了下来,可以想见当年长安菜市场里充斥着的“汝二百五也!”之类的喊声。

再讲《世说新语》,陈太丘的儿子骂人也是毫不含糊。对迟到的父亲的友人先讲一通大道理末了来一句“非人哉”,像把胡椒粉喷进别人鼻子里,优雅而不失风度,最重要的是效果拔群,只是不知道陈老先生会不会被他说脏话的儿子气的吹胡子瞪眼。

文明的骂法其实也有。孔子周游列国时囊中羞涩,命子路去找点东西充饥。子路到了田里,一老者问他是孔丘的弟子吗?他点头。之后这老者就丢下一句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。子路气不过,孔子却跟他说这老者是一位隐士。这故事告诉我们,骂人不带脏字的老人除了准备讹诈你,还有可能真的打算劝诫你。

民国有可能是啐(cui,四声)唾沫的起点,《围城》里面就写了一群留学归来的富家子弟在法国游轮上肆意乱吐的情形,其中还有一句评价:“或许因为船尚留在印度,所以心中罪恶感减少了几分”。那会我们刚刚有了新的打招呼方式,紧随而来的就是新的骂人方式,跟老子说的有几分想象,万物均衡。

文明的矛盾与调和,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反复的磨砺里成熟。我们嘴边有时候挂的用来骂人的“日”,其实背了几千年的黑锅。原本“入”字读作“ri”,跟“日”字同音,但为了优雅,非要改读“ru”,并用“ru”来表示一些比较“干净”的意思,而相应地把那些“肮脏”的意思仍用“ri”来表示,于是人们就觉得“入”好像被洗干净了,而“日”作为“ri”这个读音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,就有了一些肮脏的含义,也导致对岸的日本人一直在我们心里是一个在性方面蛮开放的民族。

随便提一句现在外国人用来表示fuck的竖中指手势,来源于英法战争。那时候英国的长弓兵相当的强悍,让法军相当头痛,因此法国君主向军中士兵说,如果打败英军,要将所有的英军长弓兵的中指砍下来,但最后喝着红酒的法兰西士兵还是输了战役。此时英军全数士兵举起他们的右手,并比起中指来炫耀他们的胜利并羞辱法军。此后,这个手势就有了轻蔑与鄙视的含义。

这周看了《老炮儿》,真是好电影。里面冯小刚演的六爷,脏话多,但是讲义气,明事理,是真英雄,一身侠气,浩荡四方。

社会跟个人一样文明不文明,不能只看骂人的花样多不多。因为没有法律之前我们可以肆意的骂人,有了法律之后就要小心背上侮辱罪。况且文明也不是没有骂人的话,而是有了骂人的话之后,怎么样保证每个人都有骂与被骂的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