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现在有一种怪风气,总是倾向于怀念过去的时代——比如唐宋或者建国初期,并且以此来逃避并不太令人满意的现实。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想法,历史在被记录的一瞬间往往就已经被更改。在谈及当下反腐形势时,很多人会称赞毛泽东时代给贪官污吏定下死刑罪名的做法,却忽略了当时生产水平低下,计划经济体制仍在大行其道的社会现实。所以说,要客观评价毛主席,就不得不仔细分析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。
中国曾经“以苏为师”、“一边倒”,在讨论我国历史之前,不妨先来简短地分析苏联的历史——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新生国家在三十年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,在二战时期,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领导下又一次高歌猛进,一跃成为了世界工业生产的领头羊和社会主义阵营的“老大哥”,但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的极度落后和政治体制的严重僵化。赫鲁晓夫上台后又狠抓农业,甚至推广“西伯利亚种玉米”,这种揠苗助长的强制手段无异于饮鸩止渴,他还大肆批判斯大林,造成了苏共内部思想的混乱。而上述种种弊病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愈发加剧,举一例那个年代流传甚广的一则苏联政治笑话:
某人在街上大骂勃列日涅夫白痴,被判入狱八年——罪名是侮辱国家领导人罪三年,泄露国家机密罪五年。
所以尽管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里军力达到了鼎盛,却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不可逆转的祸根,也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。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尝试最终也宣告失败。
毛主席事实上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,他是党内第一位提出任期非终身制的领导人,并且要求自己的遗体必须火化——他正竭力避免个人崇拜的结局。但人一旦身居高位,往往身不由己,文革时期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,这却并非毛主席的本意,是江青一伙人“篡党夺权”的道具。在建国初期,毛主席甚至考虑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,无奈朝鲜战争后国际社会两极分化严重,只好凡事照搬苏联。如今北京市各项资源的过分集中,正是计划经济制度下“举全国之力办大事”的副作用之一。
建国后的三十年对我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,有好也有坏。于是邓小平在评价毛主席时采用了一种极为审慎的说法:功七过三。我不得不感慨邓小平的政治智慧,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毋庸置疑,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保全了中国革命的原始力量——事实上,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共产党。邓小平并未像赫鲁晓夫那样对毛主席进行全盘否定,而是在改革开放后“实事求是”的方针下给关于毛主席的一切争论定下了基调:
诋毁毛主席就是诋毁共产党。
改革开放初期,邓小平还提出了一个理论:“稳定压倒一切”——否定毛主席就是破坏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。在目前的情况下看,没有一个稳定的领导,中国极有可能沦为下一个伊拉克,甚至在上世纪末的颜色革命中就宣告解体。
我仍然认为毛主席不愧为一代伟人,尤其是他的一句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但也许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,使得他倾向于与别人一较高下,不愿意受制于人,并且容易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。于是在大跃进时期,一个极怪的情况出现了:中央在担心粮食过剩,地方农村却在饿死人,甚至整山的树皮和草根都被吃光。那时人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为此不惜牺牲事实——这种过分的蒙蔽在信息交流尚不发达的年代被无限放大。毛主席犯的错误并非他个人的错误,二是整个国度的狂热与盲目。倒不如说历代的伟人们大多如此。